English

影片之外的《泰坦尼克号》冲击波

1998-04-16 来源:光明日报 秦 晴 我有话说

美国影片《泰坦尼克号》一下水就被炒得沸沸扬扬,全球商界、文化界、舆论界乃至科技界都为泰坦尼克而热情高涨。《泰坦尼克号》远涉重洋来到了文化不同的中国,也同样引起了轰动。

最先对它做出反映的是头脑敏锐的广告商人。先是影片的宣传广告在各媒介上轮番轰炸:广播里播放的是苏格兰幽怨的风笛,马路旁是影片淡蓝色的宣传海报,公交车站的灯箱里映出的是男女主人公的相偎相依;再来是各企业与影片联手,寄望于火爆的影片市场能促进企业商品的销售:妮维娅、博士伦都相继推出购物赠影票的举措,区区百元的商品,就奉送上价值近百元的影票,这其中的得失恐怕只有企业自己才能算得清楚;再者,就是对电影广告领域的占领。在以前,电影广告并不受重视,往往很难找到厂家愿意在影片前上广告,跟片广告价格也都比较低廉。而这次《泰》片招来了15家企业做了长达7分钟的广告,这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。另外,各企业还为充分分享影片影响力而各出绝招:“Lee”公司几乎霸占所有影片宣传广告的署名,TCL在各大影院前张贴横幅为影片大造声势,“m&m”赠每位观众一包礼品,康泰克公司更是大搞“看大片,猜广告”的活动。

《泰》片还在书籍报刊业掀起了另一股热潮。紧随着《泰》片票房高升,诸如《泰坦尼克大写真》、《泰坦尼克的沉没》一类的对86年前那场海难追根探源的书籍纷纷付梓出版,而与影片关系更紧密的剧本、小说以及剧照集更是迅速出炉。多家报刊杂志也竞相推出《泰坦尼克》专刊以吸引读者。

面对一部高科技含量很大的影片,科技界,准确地说应是高科技产业界,也没有置身事外。他们以专家的身份站出来对影片中的声音、图像的质量及技术加以点评,这也确是绝好的广告形式。

在这些纷乱的声音中,似乎缺少影评家们对《泰》片从艺术上的评价。倒是有先睹为快的观众提醒大家,看《泰坦尼克号》要有平常心,言下之意大概是说此片并非十全十美。

我国自1995年起引进好莱坞大片,3年过后,最初的好奇,已被理智与冷静取代。现在,《泰坦尼克号》掀起的狂潮,会给中国电影界带来怎样的影响,尚不得而知。就观众而言,也许,他们希望有一天中国也能拍出《泰坦尼克号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